星期三, 2月 01, 2012

台南小吃記

本文僅紀錄2012.1.30至2012.2.1數天的飲食內容

其實要帶朋友在自己生長的城市中吃小吃是件不容易的事情,除了各人的口味不盡相似,更重要的是對於吃這件事是否帶有冒險的意圖。自從知道有好友將來台南,也知道他是位嘗遍美食、對食物有高度品味的老饕,在選擇地點和安排行程就是一個考驗。不可否認,台南市人的我認為台南市是「吃」遠遠超過於「遊」。(其實台灣各地的旅遊都不及格,僅有滿分的自然美景、零分的配套)

自認為在老城區長大、飲食習慣受祖父母影響的我,要帶人吃台南的小吃有一種違和感。一來是有許多舊味道已不復存,有可能是店家的選料、加工過程(手藝)、傳承後的改變;也有可能是時間的推移讓我自己過度美化過去的好味道。比如說以前經濟狀況的影響不常吃到外食,長大後外出吃了不少好東西,當再度吃小吃時就有味不如前的「錯覺」。或者不再是年幼跟著長輩的腳步,那種幸福感早已消失在功利社會中。

有違和感的另一種可能性就是認同感,好吃與否是很主觀的判斷。就像波登(Anthony Bourdain)造訪非洲吃過生的大腸或用含砂土的蛋,對當地住民來說那是他們日常的食物。所以當介紹小吃時,總有種會不會被欣然接受的不確定感。

不過台灣島內的國民應該不會對國內各地小吃有太大的反彈才是,但總是希望朋友可以吃得盡興和滿足。也因此在過完農曆新年後,有些年後休息的店家就變成是「下回分曉」。下面就紀錄這次所吃過的小吃地點與品項,除了留做紀錄之外也希望有人可以用得著。

小吃是在地生活與飲食習慣所譜成的一首民謠

學校前早餐店-台南市金華路四段46號(嚮茶旁,海安宮外)-早上10點半前有營業
(蛋餅、豬排蛋餅、紅茶)
這是我從10元的蛋餅吃到20元,從把蛋餅煎得外皮脆、雞蛋滑軟和充滿鹹香的阿婆,到現在接手的女兒老闆娘掌廚的店。如果以前的蛋餅是100分,現在是85分,連鎖早餐店是50分。

石精臼肉臊飯-台南市民族路-下午1點半前有營業
(肉臊飯、鹹魚豬肉、香腸)
用切大塊的豬頸肥肉滷的肉臊,使用木炭加熱,咀嚼後久滷後的醬油、糖和豬的肉味、油味慢慢充滿口腔,吞嚥後一股豬肉膠質包覆上述風味從喉嚨往口腔與胃部散開。
鹹魚豬肉(台語發音請說鹹魚肉)是道從小就吃的家常菜,鹹魚的風味燉入五花肉裡,有嚼勁、不乾澀、充滿鹹魚香,鹹魚鹹度適中,是道下飯的好菜。
香腸是一整大卷的傳統香腸,顏色是深褐色的古早味。
這就是典型的飯桌仔(台語發音)。
另可參考網友連結的介紹

廣東南山汕頭意麵-台南市金華路三段、武英街口
(麻醬麵、淋辣醬油的滷味)
麻醬、肉臊拌上細麵,再配上風味強烈的韭菜段,簡單的味道。
滷得入味的涼滷味一定要淋上滷味檯邊的辣醬油。

瑞穗沙茶爐-台南市海安路三段26號
(魚冊、魚餃、蝦丸、手工米血、汕頭魚丸、芋頭、蛋黃蔥花沙茶醬拌白飯)
魚冊、魚餃和蝦丸都是我非常喜歡的味道,而且從外型可以看到均是手工做的。吃的時候只要燙熟就馬上吃,煮太久會比較沒味道。高湯是用蝦米、扁魚和冬菜熬製,也算是小時候家裡會煮的味道,只是店家的風味更佳濃醇。另可參考網友連結網友連結的介紹。

大東夜市(星期一、二和五營業)-台南市林森路一段、崇德路口(監理站旁)
(夜市底串燒烤肉、第一條的柴火烤肉與竹筒飯、第一條底的炭烤雞排)
烤肉的火候和醬汁都恰到好處,看到喜歡的就點吧。
不同於路底的石板烤肉,此攤的柴火把肉烤得更乾更脆,所以帶出比較多醃漬風味。竹筒飯有放入油蔥,鹹度適中、米粒軟Q不爛、有嚼勁。
其實我比較愛純的炸雞排,這家的雞排算是台南好吃的雞排,台南好吃的雞排太少了。炭烤後會有醬香,也可加檸檬汁是另一種風味。

以上沒圖沒真相,需用嘴巴嘗過。

沒有留言: